• 您好,泰兴网欢迎您!  
  • 注册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聚焦泰兴 > 正文

泰兴:推进城乡协调发展

2007-08-17 来源:泰州日报 浏览次数:

    本报讯(记者  常国梁   特约记者  张建荣  通讯员  吴振国)8月15日,投资5000多万元的泰(兴)黄(桥)清水输水二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。此前,投入3600万元的泰兴三水厂改扩建工程已开工,日供水能力将由5万吨扩大到15万吨。
    泰黄清水输水工程是泰兴近几年实施的最大民生工程,总投入2.7亿元。此前结束的一期工程,使32万人喝上了长江水。但由于输水主管道供水能力不足,到去年底,黄桥老区仍有14个乡镇、60万群众靠自建的小型水厂供水,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。
    为此,泰兴市委、市政府今年将泰黄清水输水二期列为民生工程之首,计划投入1.1亿元,实施管网延伸和供水扩容改造,确保黄桥老区60万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喝上干净卫生的长江水。
    “关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,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。”泰兴市委书记曹苏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,泰兴市委、市政府从群众最盼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,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,着力缩小城乡差距,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。
    “路通,桥不通”曾是泰兴农村最突出的问题之一。据调查,泰兴农村桥梁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多为两三块水泥板简易搭建而成,建设标准低、荷载能力差、桥体普遍老化,伤亡事故时有发生。近10年间,全市因桥梁问题引发的伤亡事故达486起。
    曹苏民告诉记者,从2004年4月起,泰兴正式启动“金桥工程”建设,计划用4年时间,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,修建、改造农村险危桥600座,财政每年拿出700多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农桥建设。
    财力有限,民力无穷。许多企业老总和返乡能人纷纷解囊相助,广大群众更是出工出劳参与“金桥工程”建设。到目前为止,已修建、改造农村险危桥748座,平均每年180座以上,总投入达1.55亿元。“从现在起,我们将‘金桥工程’由中沟干河向支沟延伸,做到投入力度不减、奖励政策不变,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行路难问题。”
    险危桥修建改造后,催生了农村繁荣、富裕、和谐的新景象。在黄桥镇前进村,村支书张伟指着一条贯穿村庄的河说,7公里的姜黄河将前进村分成南北两片,原来只有一座石板桥连接,连人通行都很困难。造桥之前,全村只有一两家养猪专业户,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。长40米、宽5米的周庄桥修好后,全村养殖户一下子增加到168户,其中养猪百头以上的有100多户,全村一年可出栏商品猪3万多头,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000多元。不但带动绝大部分农户脱了贫,还引来了江阴等地7家企业前来落户。
    “一市两块,发展不平衡,是泰兴特殊的市情。”曹苏民介绍,西部沿江11个乡镇已基本达小康,人均GDP最高的已突破5000美元,而东部黄桥老区11个乡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,堪称“苏中的苏北”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,泰兴市将老区乡镇脱贫致富的落脚点放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上,仅今年上半年,就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面积5万多亩。新街镇作为全市经济最薄弱乡镇,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200多元。去年底,新街镇决定把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,上半年新增大棚设施种植面积5000多亩,亩均纯收入1万多元,仅此一项,新街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就可增加千余元。
    “没有黄桥老区的小康,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。”为此,泰兴市委专门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,市委常委每人联系一个经济薄弱乡镇,并组织市级机关挂钩扶持,从资金、项目上给予倾斜。出台‘飞地’政策,鼓励经济薄弱乡镇招引项目进入市‘一区四园’,除享受园区优惠政策外,在税收分成和考核上仍归招引项目的经济薄弱乡镇所有。同时,组织市级机关部门开展了‘百村千户’扶贫工程,每个市级机关部门挂钩一个经济薄弱村、结对帮扶10户贫困户,两年已投入帮扶资金967.49万元。市财政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,用于黄桥老区特困农民技能培训,确保“培训一人、脱贫一户”。
    曹苏民透露,今年黄桥老区有10个乡镇可望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,72%的村可实现经济收支平衡,6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增幅,5个接近全市平均增幅。
    “改善民生离不开发展作支撑。”曹苏民说,近几年来,泰兴牢固确立“工业立市、园区兴市、科技强市”的发展理念,财政收入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上台阶县(市),连续6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(市)行列。今年,将把新增财力主要投向新农村建设、新“5+1”实事工程、社会保障、教育、公共卫生等民生领域,预计全年一般预算支出将增加1.7亿元。